新闻资讯 News
公司新闻 Company news
你当前的位置: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

2017-03-23 19:43:28   来源:    点击:
人们熟悉的华裔美国建筑师贝聿铭,在其耄耋之年仍然屡屡有惊人的成果闻名于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这取决于他值得借鉴的建筑哲学和建筑创作态度。
  这里我从四个方面作些探讨:贝聿铭的建筑哲学;贝聿铭成功的四大要素;金字塔战役的启示;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思路。
 
  贝聿铭的建筑哲学
 
  贝聿铭认为,建筑师的工作是为人们“创造生活工作环境——从公用的大空间到个人的小天地”,“只要建筑能够跟上社会的步伐,它们就不会被人们遗忘。”
 
  贝聿铭又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点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并且他强调说“正是对第一点(即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前辈大师是不够重视的。”
 
  贝聿铭重视采用集思广益的创作方式,因为他认为建筑业不仅仅是建造一幢具有历史性或艺术性大厦的事,是涉及整个都市的重要问题,这绝不仅仅是有关建筑师所能应付的,需要很多人的通力合作才能解决。
 
  贝聿铭成功的四大因素
 
  我认为贝聿铭成功的四大因素为:善于招揽业务;善于与房地产开发者合作;善于与客户交朋友;善于吸引高素质的人才。
 
  处理好客户、建筑师、开发商三者的关系,是建筑师与开发者事业成功的关键,也是客户的幸运。贝聿铭深谙招徕大客户的诀窍。他重视与客户交朋友,但又不一味迁就客户,还会对客户提出“挑战”。如在法院大楼广场建一幢23层的综合办公楼,贝坚持只占那块用地的1/4。并用支柱撑起大楼,使行人可以畅通无阻地漫步在一座简朴优雅的露天大厅和一座生机盎然的庭院中。在为公众提供露天活动场所方面在美国开了好的先例。当有人对如此慷慨之举提出疑问时,贝用老子的话作答,“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建筑师是客户和开发者的中介,客户和开发者都是建筑师的“上帝”。贝聿铭深明此理。在当了两年助教以后,31岁的贝聿铭逃离与世隔绝的学术界,投到另一位导师——奢华的房地产投资开发商威廉·泽肯铎夫门下。泽肯铎夫绝非一般只用金钱作生意的人,而是进行观念性思考,运用想象力对城市土地再开发,能使土地价值翻三番的人物。他见到贝聿铭如鱼得水,像古代希腊美狄奇家族那样,把贝聿铭当作“现代的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来雇用。
 
  通过泽肯铎夫的房地产速成课,贝聿铭很快成为一名极为难得的可以就价值位置和资金等实际细节发表权威意见的建筑师。贝聿铭的事业由此起飞了。泽肯铎夫的判断和预料是正确的,由于优秀的设计并不比低劣设计多花钱,建筑师和开发者只要素质相当,完全可以由相互不信任而转变为愉快合作的关系。
 
  客户的重要性从“金字塔战役”看得最清楚。贝聿铭说,“大卢浮宫是我一生中接受的最大挑战和最大成功。”这项工程历时十年,耗资十亿美元,涉及130名建筑师、250多家建筑公司、7个政府部门,如果没有贝的“钛质脊梁”和密特朗政府及总统本人作为坚强后盾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最初,他被诋毁为法兰西文化的亵渎者、魔鬼,“大卢浮宫”建成后他却被奉为法国的国家英雄。在1988年3月4日卢浮宫改建工程落成典礼上,总统庄重地说:“你所创造的美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历史上。”并授予贝军团荣誉勋章——密特朗政府授予外国公民的最高荣誉。
 
  贝聿铭善于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考伯与弗里德这两位最有才智的建筑师不愿意离开事务所的原因有三个:首先,他们永远无法招聘到云集在贝聿铭手下那些拥有天赋和专长的人才;其次,他们永远无法赶上贝聿铭招徕业务方面的能力;最后,“贝聿铭想的是明天而我想的是后天——以一种贝聿铭事务所任何数量的工作无法企及的方式,确立了我个人的地位”(亨利·考伯不顾贝的反对担任了哈佛研究生设计院建筑系的系主任),并且保证事务所在贝聿铭离去后能够继续存在。金字塔战役的启示
 
  众人皆知,巴黎是法国的心脏,卢浮宫是巴黎的心脏。但是,起初谁也没有想到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成为卢浮宫的心脏和巴黎的象征。更没有想到“大卢浮宫”建成之日,贝聿铭被奉为法国的国家英雄。
 
  贝聿铭是如何赢得这一巨大的成功呢?贝聿铭有关建筑哲学的四句话颇值得玩味。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价值在于“创造生活工作环境”,方法论为“空间形式是本质”,追求的是“建筑与环境的结合”。其建筑哲学在实践中具体体现为:大与小、人与物、多与少、图与底四个方面。
 
  大与小:大卢浮宫中心的新入口不大也不高,是一座约20米高的玻璃金字塔,仅为艾菲尔铁塔的1/15。然而,它却像艾菲尔铁塔一样,以其沉静的美成为巴黎的鲜明象征。贝聿铭的意图是为了以“某种形式的比较宽敞的场地向参观者表示欢迎”,它有容量、有灯光,而且有表面识别标志。让人们看一眼就明白:“啊,这是入口”。同时,它作为“通体照明的结构符号”,能与暗淡无光的旧皇宫浑然一体。加之贝聿铭采取高科技,把793块玻璃悬挂在一张柔软易弯的“蜘蛛网”上,从而使金字塔的外观更加轻快,使古老的金字塔建筑形式变得既古老又年轻,既熟悉又陌生。
 
  人与物:过程对贝聿铭固然重要,但他又说“我尤其看重参与工作的人之人格。我寻找的不是工程,我寻找的是客户”。波士顿的肯尼迪图书馆、北京香山饭店、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以及大卢浮宫都证实了贝的选择,正是客户的理解和支持,成为他成功的前提。
 
  多与少:根据贝聿铭的经验,美术馆的服务空间与公共空间之比应该是1 1。但是,在卢浮宫,它是1 15。现任卢浮宫馆长称他的博物馆是“一座没有后台的剧院”。卢浮宫尤其需要“公共空间”——座椅、餐厅、咖啡馆、休息室、商店、演讲厅以及其他令人愉快的环境。贝说同样重要的需求还有服务保障——办公室、储藏区和修理工作室。这就成为贝把面积增加7万平方米、开发拿破仑广场地下空间构思的坚实依据。
 
  图与底:高明的设计师都是处理图与底关系的艺术家。贝聿铭也不例外,金字塔便是他作的“图”,把旧皇宫作为“底”和背景,这是时代的大手笔。在室内环境的设计上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主持画廊设计的罗斯说:“出于历史和审美的原因,我们确信这些画必须与墙面结合作为更大的建筑布景”。衬在冷色调的灰绿色背景上,作品显得沉着多了,不像以前那样刺眼。贝解释说:“在这里我们让画发言,让背景休息。”
 
  香山饭店的设计思路
 
  香山饭店是贝聿铭个人对新中国的理解和表述,因此,研究贝聿铭香山饭店的设计思路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建筑精品是任何诞生的。对于建筑的中国特色贝聿铭有他的观察和体验。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正是基于这一思路,香山饭店上的窗户设计成为该建筑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几乎所有的窗户都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总有不同的景致,达到窗异景异的效果。
 
  1983年,在香山饭店刚竣工时我写的评论文章中,把贝的设计思路概括为5个方面:设计“归根”建筑;“环境第一”的思想;“一切服从人”的思想;“刻意传神”的思想;重视体量与空间。
 
  设计“归根”建筑。中国建筑的“根”在哪里,怎样归根?贝先生对此有很精辟的见解:“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向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存在。我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知道,中国建筑的根还可以发芽。宫殿、庙宇上的许多东西不能用了,民居上有许多好的东西。活的根还应当到民间采取。民居用的材料很简单,白墙、灰砖很普通。灰砖是中国特殊的建筑材料。光寻历史的根还不够,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否则人们不能接受。”他这里实质上是讲了民族风格、地方风格形成的过程。所以说,“归根”思想是形成贝氏风格的决定因素,是贝氏建筑常作常新的基本原因。“环境第一”的思想。“环境第一”的思想,就是全局观念,是从环境的全局出发处理单体建筑,环境是“根”,单体建筑就是“芽”。设计前,贝聿铭冒着大雪到山顶研究环境。基于“环境第一”的思想,他决定把香山饭店建成园林式旅馆。贝聿铭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和现代的造园、借景等一系列手法,使建筑融合于环境之中,让环境滲透到建筑之内。贯彻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原则。“一切服从人”的思想。香山饭店根据人在其中活动的各种需要,合理地按功能分区,分层次地组织空间。其空间处理上有许多新颖之处,融会贯通地把中外古今的建筑艺术手法结合起来运用。内部空间中最突出的是贯通三层、高达11米、广780平方米的四季庭园,因为罩上歇山式玻璃顶,使里面四季如春,形成整个饭店的中心活动空间,也是商业、服务、文体、宴会中心枢纽,吸引着各区的游客,又通过连廊疏导游人。“刻意传神”的思想。贝先生说,一般中国人士对中国的建筑有两种做法,一是模仿红柱金顶的故宫式样(这种建筑物在台湾很多);另一是完全西式现代化,他们的理由是旅馆既是为外宾所建,不如完全西式。而贝要走的是“第三道路”。我理解贝是要创造出民族化和现代化联系起来的建筑。实际上贝聿铭探索这条“第三道路”获得相当的成功。
 
  重视体量与空间。贝聿铭对室内外空间,包括11个小院和主庭院,反复思考研究,多方倾听意见。利用玻璃罩顶、通道天井、楼梯天井、室内种植等多种手法,创造出大小明暗、高低、隔而不死、大小流通、成组成群的空间,变化十分丰富。体量上压低层数,用白灰两色和纤细的装饰线条,尽量减弱建筑的重量感,使它在园林之中无庞大笨重之感,而辉映着自然光、影、绿化、蓝天、水面。

相关热词搜索:环境

上一篇:建筑与环境的结合
下一篇:古城建材冻结时光不跟涨价风

Copyright © 成都博艺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蜀ICP备10207898号-1 网站建设:互成网络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